|
||||
|
正确认识“信用信息” 谨防“征信修复”骗局 |
发布时间:2022-12-13 阅读数:2523 |
近期,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打着“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维权咨询、代理”等旗号骗取信息主体财产、非法收集个人信息,损害征信系统客观公正、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净化征信市场环境,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办公室关于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工作的通知》(深人银办发〔2022〕17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信用信息”,有效维护个人良好信用记录。 一、 信用信息是什么?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对信用信息作出了明确定义: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征信报告作为当前最主要的征信产品,是信息主体社会经济交往的客观记录。如果信息主体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用信息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无权进行修改或者删除。 二、“征信修复”成为新的诈骗途径 随着信用报告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征信修复”成为新的热门诈骗途径,不法分子利用公众急于删除征信逾期记录的心理,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不良信息,误导公众委托其代理征信修复,并向公众收取高额“修复”费用,甚至承诺“修复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 事实上,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删除准确无误的不良信息,还存在信息泄露、资金损失、涉嫌违法等风险,对公众造成更大的损害。 三、 无“征信修复”概念 所有规范征信业务、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无“征信修复”概念。信息主体妄图通过“征信修复”修改信用记录的,不仅会遭受人身、财产的损失,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中“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的要求,“信用中国”网站完善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发布了《“信用中国”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南》。信用修复对象为公共信用信息(即国家机关等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或者获取的社会信用信息),开展信用修复的系统(平台)有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等,其修复内容是撤销相关信用措施。信用报告上的信息不属于此类信息。 四、 维护信用记录不收费!不收费!不收费! 如果信用报告展示的“不良记录”准确无误,应及时还款补救,避免再次逾期,您可以重新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均无权随意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一旦发现违规修改或删除的行为,将依法进行追究或予以行政处罚。 五、 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需牢记 记清时间,按时足额还款;认真履约,保持良好记录; 逾期发生,立即还款为上,降低影响; 审慎担保,以免影响银行对个人还款能力的评价; 关心记录,定期查询报告,出现问题,早提异议纠正; 身份证件,定当妥善保管,身份信息,切勿随意提供; 量入为出,管好自身财务,精打细算,不要过度负债。 对于个人而言,信用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终身受益。良好的征信会使信贷业务办理更为便利,同时可以积累个人良好社会信誉,在公司求职、职业晋升时,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在此,特提醒广大群众,接到提及征信修复的电话或信息,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珍爱信用记录,愿我们人人都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信用人生、美满人生。 来源:号外网 |
投诉信箱 | 协会简介 | 会员加盟 | 协会宗旨 |
主办:汕头市信用协会 技术支持:广东天亿马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4088090号-1 |